听沮授的,早晚稳赢。
听郭图的,损失一点儿也能赢。
但袁绍再yesorno之间选择了or。
这才是袁氏最终输过曹氏的真正原因。
“诸位不必再吵了,吾已有决断矣。”
袁绍经过一番考虑后,最终拿定了一个主意。
“吾意先遣使,去朝见天子。”
“求封大将军之位,持节,督冀、青、并、幽四州之兵马。”
“如若曹刘不同,则举兵攻之。”
“若曹刘从之,则可以缓图,先灭公孙瓒,解除后顾之忧。”
“待北方安定之后,再图河南。”
在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袁绍决定综合一下。
先得到朝廷的认可再说。
区区一个太尉,哪里配的上如今的袁绍?
怎么也得求封个大将军,先压曹刘一头再说。
朝廷现在被曹刘两家控制,正好借此机会试探一下曹刘的态度。
若是两人同意了,就证明他们还不具备反抗自己的实力。
自己在名望上,也能使河北压河南一头。
若是两人不同意,那就采纳激进派的建议,直接提前攻伐河南!
袁绍虽然少断,但一旦拍案决断之后,那就没人能够劝得住了。
众谋士见袁绍心意已决,自不好再劝。
以忠臣沮授为首,只能在袁绍的决断上打补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献策。
“袁公,既然要遣使朝见天子,专心对付公孙瓒。”
“不妨先修书一封,求和于公孙瓒。”
“一来,以慢其心,使之不复为备。”
“二来,若曹刘不从,亦可专心对付河南之兵,而不必忧后方之患。”
这个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袁绍欣然同意。
当即派遣使者前去陈地朝见天子。
一面又亲自修书一封,送往易京。
以温和之词安抚公孙瓒,请求两家解和。
河北之事大抵如此,不表。
……
话说,河南之地,曹操、刘备商议共赴陈地。
以朝见天子进贡为由,商议对抗袁绍之策。
两人各自带了人马,将大军屯于城外,各自只带少量人马入城朝见天子。
在入了朝,叙礼献上贡品之后。
便准备商议,对付河北的事情。
未及开言,便收到了河北使者来陈地的消息。
因为陈国地处曹、刘势力之间,别的诸侯要想入朝见天子,是瞒不过曹刘的眼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