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分别从北、西和南对东虏形成战略包围,而一旦遭到东虏进攻则高沟深垒不与之战,分出部分弱兵与各城守备,再以小股精锐以地形之利,或伏击、或偷袭、或劫粮,不断出击,骚扰疲敝东虏,同时各州府县宜坚壁清野谨守城防,尤其要注意搜集粮食供应官军,而决不能留给东虏,但有破城一定要烧毁粮食,如此一来,东虏野无所掠缺乏粮食,若要摆脱危局只能择我军一路打击,任何一路遇地,其他两路应当立即靠拢收缩包围圈,然后择机与东虏决战,只要集中起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就要大胆的与东虏决战,投入全部的兵力与之决战,即使战败也能给予东虏巨大的杀伤,虽败则实胜。”
杨嗣昌明白这是刘重元一贯主张的交换比论。东虏人丁稀少,因此作为核心主力的满八旗最多只有六万人丁,明军只要集合起主力与之死战,杀敌三千自损一万,但是明军损失的起一万人,而东虏损失不起三千人。刘重元总是主张抓住东虏最大的弱点加以打击,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为胜负,只以杀伤东虏数量尤其是东虏真鞑子论输赢。只要能够杀伤一两万真鞑子,就算是辽东锦州、宁远等九城全部丢失又有何妨,城池丢了重新夺回就是,而东虏死一个就需要至少十六年才能在养育一个。
不是刘重元毫无怜悯之心,而是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很多时候打仗就是堆人命拼交换比,直到一方拼不下去了为止。而在这一方面大明有着巨大的优势,大明死了一两万部队可以重新再训练,大明人口突破一亿,理论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兵员;而东虏只要死伤上万就是伤筋动骨,满八旗家家户户都要披麻戴孝,仗再也打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