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更书站

繁体版 简体版
六更书站 > 凤凰传奇:歌手翻车,求我们出战 > 第347章 端午祭被移除非遗名录!

第347章 端午祭被移除非遗名录!(2 / 3)

包出粽子。

玛丽来自枫叶国。

她笨拙地捏着粽叶,几次都把米漏出来。

“这看起来好简单,做起来好难。”

一旁的华夏阿姨耐心示范,并讲解道:

“粽子,最初是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他在战乱中投江殉国。

百姓为了保护他的遗体不被鱼虾吃掉,便用竹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喂鱼虾。”

玛丽听得非常认真:

“原来粽子是为了纪念一位民族英雄!”

河道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一艘艘龙舟飞速冲出。

外国友人们目瞪狗呆!

与他们平时见过的划艇比赛完全不同。

这不仅仅是体育比赛,更是力量与协作的极致艺术!

讲解员介绍了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的习俗。

寓意祛病辟邪,祈求健康平安。

外国友人纷纷发视频:

“我在华夏亲身感受了端午节!

吃粽子并非只为了果腹,它是华夏民族对诗人屈原几千年的纪念。

赛龙舟不是单纯的划船比赛,它是英雄精神的延续。

悬挂艾草,佩戴香囊,是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棒子国所宣传的端午祭:

摔跤、拔河、荡秋千……

请问这些和‘端午’这个概念有什么关系?

我只看到他们对一个传统节日的生硬嫁接!”

“‘端午’这个词汇,原来是‘中正端直’的意思。”

“每一个华夏人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这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棒子国端午祭的证据模糊不清,应该好好查查。”

铺天盖地的外国友人反馈,很快引发了国际教科文组织的高度关注。

在华夏,关于端午节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核心内容围绕着纪念屈原、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

在两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均有清晰连贯的演变记载。

而在棒子国的古籍文献中,关于端午的早期记载则语焉不详。

大量棒子国自身的古籍文献还记录了汉字文化和中原节俗对其的影响。

棒子国端午祭的很多习俗,其实是他们将自身一些地域性元素,生硬嫁接到了传入的端午概念上。

真正的端午内核,无论是形式还是精神,都完整地保留在华夏。

棒子那边长期作为华夏的附属国,向华夏学习了很多文化。

现在反过来说那些文化是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