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飞还并没有“选锋”的概念,但却根据自己工作习惯的惯性,下意识选择自己认为好管的人。把难管的人塞给武恒羽。
当那些一家子一起逃难的家伙们被拿下后,武飞得给他们安排土地,安排牲口分配劳作,因为自己能拿捏他们的“软肋”。
这些移民在庇护下都是奴籍,未来要有恒产纳入自家名下,也就是成功上了户口,其就有上战场夺取功勋的需求,哪怕是第二代,第三代也行。
武飞确定自己今年二十岁,那些移民中现在带来孩子们都是七八岁,十年后就能成为兵,哪怕是落户后立刻生育,二十年后长成一代,武飞也能等。武飞有信心有能力能压得住自己这台暴力机器中各种“获利多”的力量,汲取足够多的上升渠道,确保战力的长成。
至于那些独自逃难的原子化的青壮年们。
武飞十分谦虚点评这群北上青壮:这里面的点子王们多,以自己智力很难去搞出符合这个时代封建主义价值观并且让他们都满意的方案。话说,若是不限时代,武飞能提出的点子倒是颇具吸引力。但武飞不敢说。
然而对于武恒羽就没这个问题,在让人“心服”这个目标上,他虽然没脑子,但是有力量。
在这样兵员分流情况下,武家军北路和南路就有了差异非常大的文化了。
…与武飞共利联盟不同,武恒羽现在是共义而聚。…
北路军里面,首先就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这不,如果在兵册名录上,一方写的是,王彦礼,周德威,葛从周这样有模有样的名字,另一边留的他喵的是草绳,麻杆,黑猪这些村里的诨名,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要分册记录。
那些有名有姓的都是,武恒羽借壳上市拉来的赞助商们的子弟,即最早平叛州、竹州后,两地的豪族们。并且在东华郡还招了一批,这里就不得不提虞鲤带进来的那批人中,其实有不少是寒门的。
大族供给的这些子弟,虽然也躬耕,但是至少爷爷那辈也是在学堂内耍的。耳濡目染,也知道自己和那些少爷们是一个祖宗,只不过他们是嫡,自己是庶。他们对现状是不满的。眼下进入了大军后,要比那些祖宗八辈都是农夫的劳役们更有上进心。而恰巧当下的武家军是一只上升股票,有着给他们爬的机会。
这些当地豪族旁支、寒门子弟,显然是武恒羽麾下骨架,至少都是会写自己大名!在武恒羽缺脑子的情况下,只提供兵家框架的时候,这些骨架们自行填充管理的细节。
然而武飞作为局外人却可以感觉到:这帮人虽然开朗健谈,今朝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