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物降解袋包裹,送上冷藏转运车。消毒雾炮车在废墟上来回行驶,淡蓝色的消毒液与尘土混合,形成泥泞的痕迹。
“吴总,现场清理完毕。”余成武对着通讯器汇报,声音疲惫不堪。“十五名幸存者已全部转运至野战医院,其中四人仍在抢救,生命体征暂时平稳。遇难者二十一具,遗体编号登记完毕,等待家属辨认。”
通讯器那头沉默了片刻,吴浩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沙哑:“辛苦了。让队员们休整,家属接待工作由后勤部门接手。”
野战医院的模块化舱体在戈壁上亮起暖黄色的灯光,手术机器人的指示灯在重症监护舱内闪烁。一名穿着银灰色医疗外骨骼的医生正在为幸存者刘工处理腿部伤口,纳米止血喷雾在深可见骨的创口上凝成透明薄膜,输液管连接着便携式生命维持系统。
“他的胫骨粉碎性骨折,伴有内脏出血,”医生对身旁的护士说道,“先稳定生命体征,准备转运至基地医院。”刘工意识模糊,手指却紧紧抓着医生的袖口,嘴里喃喃着:“发动机……图纸……”
另一间病房里,年轻的研究员小陈蜷缩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他是在发动机冷却管道缝隙中被发现的,除了轻微灼伤和脱水,身体并无大碍,但心理创伤显而易见。护士轻轻为他盖上被子,他却突然抓住护士的手,声音颤抖:“别关灯……我怕黑……”
转运车队在夜色中启程,救护车的警灯划破戈壁的沉寂。幸存者们将先被送往四十公里外的西北研发基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随后再转运至安西市的三甲医院。医疗外骨骼的机械臂稳稳托住担架,将伤员小心装入特制的医疗舱,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轻柔。
遇难者家属的车辆陆续抵达,警戒线外响起压抑的哭声。穿着黑西装的后勤人员分组接待,引导家属辨认遗体编号,办理相关手续。一位中年妇女在看到编号牌时突然跪倒在地,哭声撕心裂肺,旁边的工作人员连忙上前搀扶,自己的眼圈也红了。
余成武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喉咙像被堵住般发不出声音。他想起白天在废墟中发现的那名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想起他蜷缩的身影和永远定格的年轻面容。风穿过废墟的空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像是无数未说完的话语,在戈壁的夜空中飘荡。
事故通告发布的时间定在晚上九点,由西北研发基地官方公众号正式推送。标题用了加粗的宋体:《关于火箭发动机测试场事故的情况通报》。正文详细说明了事故发生的时间、原因(初步判断为冷却系统故障引发连锁反应)、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