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参加科举,是一种很明显的正面态度,说明这个女婿依旧得皇帝的看重。
虽然在士林中,对他大多数都是骂声,因为很多人看来,朱熹圣人的经典一字不能改,区区李祺竟然敢质疑朱圣人,简直狂妄。
但大多数人不再认为他不再是不可接触的罪人,所以李祺本人的声望瞬间就涨到了正值。
这就是皇帝的威权!
这就是李祺一直以来筹谋让皇帝原谅、重视他的缘由。
至于整个李氏家族的声望增长之所以很有限,是因为从文章中明显能看出,李祺和韩国公府切割了,他的脱身是“背刺”了韩国公府。
李祺在文章中虽然没有承认他的父亲李善长谋反,但明确的提出了李氏的下场是“待君不诚”以至于“遭逢大难”。
这种“陛下圣明、臣下全责”的态度,成功打动了朱元璋,但对整个李氏的名声而言,依旧是负累,现在李善长还是有罪之人。
李氏家族也只能允许后代参加科举,距离翻身还早得很。
李祺不是不想为李氏平反,但一口吃不成胖子,他不会去以卵击石。
现在能让李氏回到京城,重新站上政治舞台,已经是极限。
而且他又没真的承认李善长真的谋反,这里面埋藏了伏笔,玩弄了心机,留下了口子。
等朱元璋驾崩之后,随时都能反口,有朝一日平反也不算是什么,反正后世皇帝打老祖宗的脸,这都是基本操作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总之大多数人自然猜不到李祺谋划如此长远,甚至想到了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事情。
他们只能看出,皇帝不是要给韩国公府翻案,甚至还要更加严厉的打击胡惟庸党。
整个李氏,唯一能挑大梁的李祺,不能参加科举,李氏依旧是个没有政治前途的家族。
不过李祺不这么想。
首先要明确一个政治的基本规则——官位≠权力,权力=可以直接调动的资源(官位)+可能调动的资源(声望)。
他瘸了一条官位这条腿,不可能登顶权力巅峰,但不意味着他彻底没用,若是他能桃李满天下,也是相当有能量的。
“既然父皇已经将为夫的文章传遍京城,那父皇便是准备见我们了,陛前问答为夫准备了千万遍,只为今日。”
没有出乎李祺的预料,圣旨很快就从宫中传出,召二人进宫面圣。
而这辆明显挂着皇室标识的马车穿过太平街时,汹涌的嘈杂议论声纷纷然传入了李祺和临安耳中,其中有许多士子在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