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据称已经有超过72%的地球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但是,在云球却不是这样。由于云球发展的落后,云球人致力于生存,不具备患有多种精神病的物质条件,同时限于医学发展,精神疾病的概念本身在云球也尚未被广泛接受,所以云游计划的运营机构必须派遣若干医学专家先行进入云球,进行精神疾病的医学理论储备和普及,使云球社会广泛接受这种概念,才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其后的云游计划。需要注意,这个先行计划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源投入,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最后,精神疾病的合理患病率是一个限制。该限制虽然可以通过先行进入云球进行医学理论储备和普及的医学专家进行舆论引导,但毕竟过高的患病率,或者说飙升的患病率,很难让云球人自然而然地接受。这意味着云游计划不能送太多的地球用户进入云球,也就意味着云游计划的用户数量受到了限制。从商业角度看,云游计划用户的稀缺性可能使其成为高价格和高利润产品,可是用户总规模的限制也限制了其拥有更大的商业价值。针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快速扩大云球人的总规模,使得更多地球用户的存在也能够在更大基数的云球人中保持一个合理的精神疾病患病率。
另外,该模式需要意识场反复迁移,按照现有经验和数据,这种反复迁移并不会造成对意识场和空体的伤害,这是该模式的基础。
(二)修仙模式
修仙模式不考虑地球用户意识场和云球宿主意识场在云球宿主空体进行任何轮换,而采用一次性迁移。
也就是说,该云球宿主空体以后在有生之年将永远属于地球用户意识场,直到死亡。即使地球用户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返回地球,即退出云游计划,该空体也不会再被重复使用,而是放任其死亡。
本模式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云球宿主原意识场应该如何处理。
在此建议采取人道主义手段,创建一个新的星体,可以命名为天堂星。天堂星可以参考伊甸园星和云狱星的经验,结合其优势,使其成为真正的宜居天堂。在天堂星上,可以为每一个空体被地球用户意识场占据的云球宿主意识场复制其原来的空体,减少其适应难度。考虑到天堂星的宜居程度,对该云球宿主意识场来说,应该是一个比生活在云球原来的空体中更佳的选择。
本模式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在云球上,该宿主在地球用户意识场绑定后产生的变化应该如何解释。
这种解释就是“修仙模式”这个名字的来源。
和精神疾病模式一样,在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