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叫作盐课,和百姓一样,百姓向朝廷缴纳的是本色粮食,而灶户向朝廷所缴纳的是本色食盐,这也就是朝廷的正额官盐的由来。
盐课的征收是以朝廷把土地分给灶户作为前提条件的,相当于农业中的田赋。朝廷将土地分配给灶户,灶户利用土地生产食盐并且向朝廷缴纳本色食盐作为赋税,然后朝廷用这些正额官盐进行开中,这也就是大明初年的盐政运转模式。
按照大明之前的制度:“每灶一丁,给工本钞二贯。又给以草荡灰场,此即官与牢盆之意也。”其实和军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朝廷通过这种方式将食盐是生产牢牢控制在手中,使得朝廷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对于整个盐业予以掌握,在这种情况之下,私盐的数量是不大的。
但是随着年深日久,商业资本开始插入盐业生产,这些商人插手食盐生产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土地兼并,和百姓手中的土地一样,灶地也处在被兼并的境地,灰场和草荡本来是灶丁们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生存命脉,是由朝廷供给。但是那些豪强、富商们为了垄断盐利,疯狂的兼并和买卖灶地。
汪无择说道:“陛下,夫欲晒土,必有摊场;欲煮卤,必有草荡。今之场荡,悉为总催者所并。灶户上纳国课,下承地租,不制私盐,何以为生?”
盐商们直接下场收购土地,而朝廷又将原本本色征收的食盐改为了折色征收,在这双重打击之下,灶户们的生存境况就更加糟糕了。
汪无择对朱载坖说道:“陛下,而今之境况是,商亭,商鐅,则顺而易。行之灶亭,灶鐅,则逆而难。盖商亭、商鐅商产也。灶土、灶亭、灶鐅灶产也。以灶户自置之产而一旦属之商人,无异掠贫民之业。使富民代为管领,以世业而变为佃农,孰甘心焉。况商之殷厚者,其经理多委之商夥商厮,此辈专以剥削为能。借贷则要以重息,秤收则勒以重斤,灶既积怨于商,必与民贩勾通盗卖,其势然也。”
汪无择认为现在的私盐问题,归根到底是朝廷已经失去了对于食盐生产的掌握,所以导致了盐政糜烂,即便是朝廷派出多少能臣干吏,都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朱载坖笑着说道:“卿可是将盐商们底牌都揭了,不怕结怨乎?”
汪无择说道:“家父在时,常教诲臣但知忠君,勿问其他。”
朱载坖哈哈一笑说道:“这是伯玉说的出来的,不过你,可比伯玉奸猾多了!”
朱载坖很清楚,从汪道昆去世之后,汪家远不如之前辉煌了,汪家是以边商起家,汪道昆在世时,就保持和朝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