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和对称,绝对不可能有如此臃肿垃圾的底层代码。”
所谓屎山代码,物理学家也是深恶痛绝的。
于是,粒子物理学有了新的目标:揭开强子的内部之谜。
物理学家们坚信,这些不同的强子,肯定是由更基本的粒子组成。
就像元素只有几十种,却能组合成成千上万的化合物一样。
提出更基本的粒子谁都会,但关键是有什么证据?如何证明?
很多物理学家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
但最终全部都失败了。
这时,提出奇异数的盖尔曼又出手了。
他和其他人的想法都不同。
“咱先别管那个更基本的粒子是什么。”
“先把已有的这些强子们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吧。”(李奇维提出的思想)
那么,要怎么分类呢?
盖尔曼不愧是绝世天才,他从量子数守恒的原理出发,把强子按照量子数进行分类。
他画出了一个非常类似【华夏八卦图】的图形。
他把那些强子按照量子数的某种规则,放在八卦图的各个节点。
前面说过,粒子会发生衰变,变成新的粒子。
所以,八卦图节点之间的连接就是衰变行为。
这样一来,从哪个粒子到哪个粒子的路径就一目了然了。
但这时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
八卦图只有八个节点,而新发现的却有九种介子、九种重子。
九比八多一,仿佛是大道的一线生机。
当强行把九种粒子放入八卦图后,图形就不对称了,露出了一截小尾巴。
这时候,物理学家的信仰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宇宙一定是简洁而对称的!”
盖尔曼灵感爆发,大笔一挥:
“这里应该还存在一种新粒子!”
“加上它,八卦图就变成了强子十重态,依然是对称的。”
盖尔曼把这个新粒子称为“Ω粒子”,它是一种重子。
很快,1964年,物理学家通过k-介子与质子的碰撞,发现了Ω粒子。
盖尔曼一战封神!
这个成果也是他获得诺奖的主要原因。
但到了这里,故事还没有结束。
强子的内部到底还有没有结构呢?
此时,盖尔曼已经是强子领域的绝对权威。
他的分类法让杂乱无章的粒子变得非常规整,犹如掌上观文。
盖尔曼再次发起冲锋。
他的思路很简单,先假设存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