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阁老,这杨应龙有不臣之心,其实西南官员都知道,朝廷可发文询问川贵巡按御史。
至于铁证,他宣慰司府中储存刀枪铠甲,也不能够作为铁证啊。”
刘守有为难说道。
土司也是官,特别是宣慰使,自然可以有自己的武装。
明朝土司不听话,时常造反,不仅是文官贪婪,也有杨应龙这种,看不起官军战力孱弱。
魏广德此时脑海里快速盘算,若是强行镇压杨应龙,朝堂上会有什么反应,西南土司是否会人人自危,这关系到地方稳定。
现在就消灭杨应龙,确实可以消弭一场兵灾,但影响力却是不容小觑。
“杨氏在播州统治多年,势力盘根错节,不容小觑。
而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若生变也是麻烦。
叔大兄,朝廷早有意选择一处土司行改土归流之策,不妨就选杨应龙之播州。”
魏广德对张居正说道。
其实明朝土司政策延自元朝,虽然快速扩充了领地,但劣势也逐渐暴露出来。
“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索要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
明廷高层其实早就有这个认识,只是很多时候都是思考再三,希望找到稳妥之法。
土司制度的废除,是清朝雍正时期。
雍正四年,云南巡抚鄂尔泰建言改流疏云:“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
“文武长寓省城,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
滇南澜沧江内外诸夷“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由元迄明“实为边害”。
鄂尔泰认为若改流得法,“必能所向奏效,实云贵边防百世之利。”
正是此疏,让雍正下定决心改土归流,以大军压境逼迫土司就范,从而实现西南长治久安。
西南土司多次生事,魏广德自然和张居正聊过,提出过改土之策,张居正也是没想到此时魏广德会旧事重提,一时有些愣住了。
改土归流,其实就是废除原有土司世袭制,由朝廷在这些地方分别设置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
魏广德话里意思很明白了,要废除播州土司改土归流,并以此为试点,就由不得张居正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