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更书站

繁体版 简体版
六更书站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12章 我大宋大臣的风骨

第212章 我大宋大臣的风骨(4 / 5)

不好最后自己能落个功过各半的评价就不错了。

其实,章惇、曾布,包括支持自己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韩忠彦,也都是蔡京这个意思。

总结一下,他们都想说三个字——没必要。

只是,赵俣才“二十岁”,他还很年轻,不想就这么躺平了,他也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上辈子我是没有施展的舞台,才碌碌无为一生;这辈子我什么都不缺,该得到的我已经全都得到了,皇后、太后我都睡了好几个。这我要是还像前世那样,明知道这是对的,就因为害怕干不成而畏首畏尾,不敢去做,那我穿越这一回,又有什么意义?!”

赵俣将目光从蔡京身上移开,看向许将。

许将见此,拜道:“臣支持此策,只是臣亦怕有负圣恩,不敢主动担下如此重任,然若陛下愿教臣负责此事,臣万死不辞。”

赵俣对许将点了点头,对他的表现还算满意。

赵俣看向张商英。

张商英拜道:“臣附议。”

赵俣冲张商英也点了点头。

赵俣看向李清臣。

李清臣拜道:“臣赞同蔡尚书之议。”

赵俣看向目前在朝中的最后两位——宰执蔡卞和苏轼。

赵俣最后才看他们二人,不是因为他们的排位比另外几位宰执低,而是赵俣对他们二人最有期待。他们也是赵俣继蔡京最看好的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人选。

蔡卞在推行青苗法时,果断开仓借粮给百姓,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的嚣张气焰。积极参与新法的制定和实施时,面对各方压力和挑战,他毫不退缩,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为人较为正直,坚守原则和信念。在谏官任上,他不避权贵,弹劾不称职和品行有问题的官员,包括当朝宰相的亲属。还有,他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权谋之术。

这些都符合一个政治强人的性格。

而唯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顶住庞大又强大的士绅阶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

至于苏轼?他虽然是保守的旧党领袖,但赵俣却相信他的思想并没有固步自封,他的内心深处应该一直藏着一份对苍生的深切关怀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在推行王安石的新法的问题上,他有过犹豫与反对,但那是因为他坚持心中的仁政理念,不愿见百姓因急功近利之政而受苦。而士绅一体纳粮与摊丁入亩都是为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社会公平之良策。赵俣觉得,他除非是沽名钓誉,否则应该不会让自己失望才对。

见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