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按照你的计划执行吧,但在海军参谋部的命令下达之前支援舰队不能擅离岗位。你也说过了,欧洲人久攻不下肯定要撤退,到时候我们可以尾随攻击。
恩鸟港是大明领土,外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坚决不可以,必须让其付出足够沉重的代价才能记忆深刻,免得过不了多久还旧病复发。”
王铁锚思考了许久,愣是没找出反驳的理由。燕不死的计划看似消极,实则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更契合皇帝陛下的作战思路。
在好望角海域进行大规模海战,意外因素确实会被放大,再经验丰富的舰长和水手也不敢对着大自然拍胸脯。而拿海军官兵的生命去和欧洲人拼消耗,当然有点划不来。
然而支援舰队却不能随便离开,燕不死有职责,自己也有,在恩鸟港没有解围之前必须履职。那该怎么平衡两者之间的分歧呢?这时就该展示参谋长的本领了,把此战的意义再拔高一层,上升到战略高度,燕不死就没法反对了。
“……也罢,那我就先去安排登岛事宜了!”燕不死也没继续坚持,只要不逼着他向欧洲联军发起进攻,爱留不留,多十几艘战舰总归没坏处。
“好,我会把计划细节都写出来,等武装货船一到再开会布置!”
王铁锚亲自指挥大规模海战心里没什么底,但弄作战计划就爱谁谁了。燕不死的计划只是个框架,里面还需要填充很多材料,这活儿本就该由参谋部干。
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半个月,受限于通讯技术,发生在西域、中东、恩鸟港和美洲大陆的战况都无法短时间内送达。
贵如大明皇帝,洪涛最快也只能看到一个月前的战报。说不着急肯定假,但也达不到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的程度,因为他还有其他事情可干。
相对于朝廷,大明百姓对这场战争的感受仅来自于报纸上的只言片语。西域也好、中东也罢,都离他们太远了,甚至搞不清在什么地方,想关注也没能力。
大明帝国在景阳皇帝的力主下,进行了二十多年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绩有目共睹,每年开垦的荒地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工厂如雨后春笋。
多了商税降了田赋,大力兴修水坝水渠,在很多商人积累财富的同时也让更多农户有了盼头,一年忙到头总算能剩下足够的口粮了。要是赶上老天爷给脸,说不定还能售卖些余粮,给家里人都换身新衣服。
但仍旧有很多交通不便边远地区的百姓没享受到改革红利,没灾没难还能饥一顿饱一顿的凑合活,但凡赶上点天灾人祸就会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