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南北运河的构想,乃是利在千秋的伟业,自然是要修的,不过臣以为却要修的适度,控制规模。”
“比如我们可以将这运河,划分为北中南三段,一段一段来修,每段花个十年左右时间。”
“如此一分摊下来,每年征召修河的民工,应该不超过两三万人,这样朝廷所支出的钱粮,百姓所耽误的农桑,便整体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这么一来,咱们既修好了大运河,又没有伤及国本,于国于民岂非皆大欢喜?”
萧和循循善诱,给刘禅指了一条康庄大道。
刘禅却眉头微皱,嘴角微瘪:
“大司马的这个方案是稳妥,可却要耗时三十余年,我岂非要穷尽一生才能修好这运河?”
“甚至是我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大运河修好的那一天?”
萧和心下冷笑。
这可是修运河,你当是过家家么?
这么大的工程量,你就算是以后世的技术条件,开着挖掘机挖,你也得挖个七八年吧。
以当下的技术条件,全靠百姓们一铲一镐的来开凿,在不伤及国本的前提下,三十年时间能修好就不错了。
“俗语有云,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
“若想要在不伤及国本的前提下,修好这条大运河,这样最理智的选择。”
“何况这大运河,本来就是利在千秋后世的工程,哪怕是殿下穷尽一生修好,这份功绩也足以名垂青史,彪炳千秋了!”
萧和又语重心长的开解了一番。
其实说句实话,萧和不是那种好为人师之人,更不想以臣子的身份,对当朝太子说教。
这种事,应该是诸葛亮来干的。
毕竟现在的刘禅已是脱胎换骨,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比原先的刘禅更加聪明优秀。
可聪明并不代表他和他爹一样,都愿意从谏如流。
聪明的刘禅,未必就如笨刘禅那般听话。
这种情况下,身为臣子,你给他讲大道理,忠言进谏,那就是自讨没趣了。
可眼前这件事却不一样。
修大运河,乃是关乎到大汉朝存亡的生死大事。
这重生的大汉朝,乃是他辅佐老刘,大小数百战打下来的,是他们共同的事业,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
只要关乎这份事业的存亡,他就不能置身事外,不得不出言规劝,将刘禅要强行修大运河的念头,扼杀于萌芽之中。
刘禅盯着那张地图,再次陷入长久的沉默中。
半晌后。
刘禅嘴角勉强挤出一丝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