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和的脑子里,突然间迸出个大胆的猜想。
不过他旋即又觉得,这个猜想有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刘禅不喜下人跪拜,嘴里边说着人无贵贱,还要给全民免费读书的种种超前之举来看,确实有很大的嫌疑。
可他为什么又要搞大运河?
若刘禅真是萧和猜想的那样,他就应该明白强修大运河的巨大弊端才对。
可看当时刘禅的表现,明显是没考虑那么多。
且当他主张放慢进度,花二三十年来修运河的折衷方案时,刘禅表面是肯定认可,可眼神中的不满却逃不过他的眼睛。
如此一来,这个猜想,岂非自相矛盾?
“如此看来,也未必就如我所猜想,还得多观察观察,不可轻易下定论才是…”
萧和喃喃自语,微微点头,暂时压下了担忧。
不过提到这大运河,萧和心中却又多了另一层担心。
看刘禅当时的表现,显然是不满足于穷尽一生修大运河的方案,有点急于求成的意思。
好大喜功,这可是个危险信号啊。
若将来老刘去了,刘禅继位做了皇帝,头脑一发热,非要学杨广强征几百万民工修大运河怎么办?
到时新生的季汉王朝,岂非要步隋朝后尘,二世而亡?
这还了得!
大汉朝可不是刘家一人的大汉朝,是咱们这些天下豪杰志士,跟着老刘一起打下来的。
大家伙辛苦打下的基业,好容易中兴的社稷,岂能因你的好大喜功就霍霍没了?
“太子之位虽定,可老刘之后,这帝位归属于谁可未定。”
“看来,对这位太子殿下,还得听其言,观其行呀…”
萧和眼眸之中,闪过一道久违的寒芒。
…
伐魏灭曹的战略战术,皆已议定,接下来就是西征的准备工作。
随着刘备诏令传下,大批的粮草军资,开始由诸州向边郡转运。
晋阳,洛阳,以及宛城,乃是汉军重点屯粮之所。
按照萧和诸葛亮的判断,曹操既已于蒲坂关修筑工事,应该已判断出汉军的主攻方向是蒲坂。
不过在萧和等的提议下,刘备还是采取了相应的迷惑战术。
于是运往洛阳和宛城的粮草,其数量足足是晋阳的两倍之多。
其目的,自然是通过粮草屯集数量,误导曹操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汉军的进攻方向在潼关武关一线。
同时,在庞统的献计下,汉军在发动西征前,舆论上的攻势已先行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