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隐瞒战败的消息,他却更加不敢。
上一次柳河之战,京中甚至有丧师十万的传言。
孙承宗在这个教训下,把牛庄传来的信息原原本本地奏知朝廷,并且附上了原件。
——
枢密院战时委员会收到奏报,顿时一阵喧哗,他们才刚刚成为战时内阁没几天,就遇到了失败。
可想而知这对枢密院是多大打击,朝野上下有多失望。
如果有臣子趁机攻击,皇帝会不会取消战时委员会?
一时间,众人纷纷看向袁可立,希望他拿个主意。
袁可立接连忙碌了好几日,明显有些疲惫。
看着奏报闭目沉思许久,方才叹着气道:
“上奏吧!”
“皇上还等着呢!”
“本官亲自进宫解释。”
主动承担了这件不好说的事情,去宫中觐见皇帝。
其他枢密大臣闻言心中一松,继而又有些惭愧——
真正遇到事情,他们才更深刻地认识到袁可立是主心骨,枢密院根本离不开这个人。
杨嗣昌热血上涌之下,就要和袁可立一起入宫,但是话到嗓子眼上,却硬是说不出来。
这让他在袁可立离开后唉声叹气,觉得自己距离宰辅仍旧有点远:
『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
『我还没有承天下之重的勇气!』
对《孙子兵法》的开篇,有了更深的理解。
——
朱由检此时,也在阅读《孙子兵法》,尤其是它的开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战争确实是国之大事啊!”
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也知道自己在军事上的缺陷:
他不是太祖成祖那样的马上皇帝,甚至连战场都没上过。
即使有着后世的见识,也不过纸上谈兵、建设军队而已。
真正遇到战争,需要懂行的指挥。
所以他任命袁可立为战时宰相,全权主持战事。
并希望借助这次战事立下规矩,把皇帝在军事上的责任卸下来——
相比于他来说,其他长在深宫里的皇帝,对军事更不擅长。
出现不懂军事的皇帝是大概率事件,懂的才是异数。
为了防止因此误国,在接下来的大争之世被淘汰,朱由检决定任命大臣辅助,承担皇帝身上的战争责任。
但是任命的大臣是否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