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防线。
以这条防线为依托,和建虏小规模交战。通过小战斗积累经验,再进行大规模的野战。
所以接下来的战事,很快就变成了大明在河流和营寨的保护下,在数十里的防线上四处出击。
建虏则处处设防,不让明军冲过去搞破坏。
双方发生了接连不断的战斗,明军初时吃亏,但是在逃到火炮射程后,就能变得安全。
尤其是郑芝虎命海军士兵用旗语引导方向后,各个堡寨很快学会了这一点。
他们利用堡寨中心的信号塔,再给出击的明军配上通信兵,能把用热气球观察的信息,快速传递到前线。
自此,建虏再无法利用地形熟悉围杀明军,反而要小心各路明军在旗语指挥下分进合击,把他们包围歼灭。
明军在这个过程中越打越强,渐渐拥有和建虏野战的能力。
——
与此同时,大明的后方也在源源不断生产物资,并且利用通航时间送过去。
以便这些堡寨在冬天能守住,来年再次出击。
每个堡寨都存储至少半年的物资,需要的生产能力是庞大的。
尤其是火器越来越重要,前线不断催促着补充火器。
幸运的是大明现在的兵工中心在通州,能够通过运河直达天津,和海运很便利地联接。
张溥带着新招收的管科院研究员,就在这种情况下抵达这里。
看着通州兵工厂鳞次栉比的作坊,他们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通州兵工厂,什么时候多出了这么一座城?”
就连张溥心中,也不禁泛起这个疑问。
他是听说过皇帝用百万现银投资兵工厂,但是却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兵工厂的规模就如此庞大:
“难怪陛下让我来调研管理制度。”
“这么庞大的兵工厂,只怕比一个县城都难管。”
询问得知,通州兵工厂有等级的工匠,高达一万多人,加上学徒有两三万。兵工厂职工和家属加起来,完全能组成一座城市。
他们依靠这座兵工厂生存,初步建立了体系。
还有人把家人接了过来,打算在这安居。
张溥等人就看到,几个孩童拿着像是转轮火铳的玩具,在那边做着游戏。
还有装满火铳的骡车,在沿着水泥路走过去。
他问兵工厂派来的陪同人员道:
“那是火铳,是从那个人家里拉出来的?”
“他们家里就能造火铳?”
陪同的人姓徐,是随哥哥来大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