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蛮夷,挣爵位!”
“这个口号不错,应该能吸引一些人。”
马懋才对此评价道。
他不是什么腐儒,妄图教化蛮夷。
在陕西遍地灾民的情况下,他支持对外开拓,把灾民迁移出去。
这些灾民到了海外塞外以何为生?那就需要和蛮夷争土地。
马懋才向田见秀道:
“挣到爵位的可能还是太小了,没有多少灾民会相信。”
“你把这其中几个字改一下,改成这六个字!”
提笔挥毫泼墨,写出六个大字来。
田见秀勉强辨认,一字一顿念道:
“打蛮夷,分田地。”
“好!好!好!比我想的要更好!”
“这六个字真好!”
感觉比自己想的“抓蛮夷,挣爵位”,更胜过一筹。
但是具体好在哪,他却说不出来。
李过也同样说不出,但是却同样觉得好。
打蛮夷和分田地联接,让他都有种热血沸腾之感。
马懋才在写出这个字后,同样颇为得意。
当今皇帝重视宣传,还喜欢教人念口号。
太祖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十六字,就是皇帝从《谕中原檄》提取而出,作为口号被广为宣传。
甚至还衍生出“驱除鞑虏,恢复辽土,精忠报国,平定天下”,作为平定辽东的口号。
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光喊口号没什么。
但是在喊了几年后,众人对此都耳熟能详。
“驱除鞑虏,恢复辽土”,也成为了共识。
马懋才写下的“打蛮夷,分田地”,就是仿照这写的口号——
用这种朗朗上口的简短词语,告诉人们打蛮夷的好处:他们的田地要从蛮夷那里获取。
越看越是得意,马懋才向田见秀、李过解释道:
“‘打’是手段,‘蛮夷’是对象,是和我们争夺生存空间的敌人。”
“‘分’是方式,‘田地’是成果,表明战利品人人有份。”
“咱们打蛮夷不是为了自己立功,是要开疆拓土,让更多的大明子民拥有土地。”
这个解释,让田见秀、李过恍然,明白了为何他们觉得这六个字更好——
相比他们自己立功封爵来说,开疆拓土、让更多的人拥有土地,自然更能够煽动灾民。
毕竟对大明的人来说,谁的心里没有获得一块土地的想法呢?
如今有了机会,自然有人抢着干。
田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