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这其中所谓的遵守乡约,为什么要遵守乡约?
这村子里的百姓,明显对乡约已经非常熟悉,可能利用乡约已经解决过很多“案子纠纷”,而这乡约的背后制定者又是谁?
刘弘昌立马给长沙发去急电,请求联署上奏此案。
如此,这一封叙述乡里纠纷的案子奏章,封面第一页已是有了十多个署名,从黄溪口镇镇长,到溆浦县令、辰州知府、湖南三司官员等等,但凡能碰这道案子的都进行了署名。
奏章下面,还额外夹带十多本奏簿,都是署名的湖南官员给的建言。
聂宇简单翻看几篇,问起了自己的湖南秘书官左观澜:“你知道什么是乡约吗?”
左观澜拱手:“臣幼时曾经在乡里确实有听过,当时甚至每隔一个村子,乡约内容都有不同,但总体都是教人向善。虽然很多乡绅定下乡约后,该胡作非为还是胡作非为,但总归会受到乡约的部分约束,而这种情况一直到臣渐渐长大,才开始迅速变味。”
“这是为何?”聂宇疑惑问道。
左观澜脸上带着讽刺:“因为‘乾隆盛世’啊!盛世是需要钱粮的,一村一乡约,让官府不好盘剥百姓,只能通过乡绅作为中间商。所以本来官府不做干涉的乡约,就此名存实亡,各村乡约逐渐被改成了官府需要的乡约,官府借着这些乡约,大肆盘剥虐害百姓。”
乡约最初确实是个好东西,因为皇权不下乡,朝廷要控制地方乡镇,统治成本太高了。而这种朝廷牵头下,邀约乡绅共同确立的乡约制度,刚好可以完美填补这个缺漏,还不用损耗朝廷财政。
换言之,这个时候的乡约制度,更主要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解决百姓生活遇到的各种问题纠纷,维持地方乡镇的基本稳定,而不只是单纯为了增加朝廷权威。
另外还有社学、保甲等也与乡约制度互相配合,他们往往会选出乡里最德高望重之人,来担任里长、粮长等吏职,作为乡约遵守的基层代理人。
官府为了更好管理,还会进一步下放权力给这些代理人,让他们去更好推行和维护乡约。
然而……
到了满清时期,一切就都变了,尤其康乾盛世下,别管是不是饿死人的盛世,但这时期的中国人口确实激增迅速。
乾隆贪恋权势,为了强化朝廷对乡镇的控制,对乡约先是加入“圣谕六言”,接着又要求地方乡里遵守乡约时,必须对“乡约牌”行礼等。
满清时期的乡约,已经基本沦为清廷控制权力的工具,而不再具备乡约对百姓的教人向善、互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