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兵了。
于是,待出门,告知夏侯惇,曹洪等:“丞相以‘药帛’为令,今观其览益州图而蹙眉,掷药帛于地,此非欲还师耶?”
二人对视一眼,皆面显疑惑:“何以此解?”
杨修解释道:“夫药帛者,本为上好布帛,染药敷患以疗伤疾,然一旦用过,却只能弃之,纵然可惜,不可复用。正合益州之局也。吾等当早束行装,免致临期慌乱。”
二人沉思片刻,颔首称是。
遂命部下整理行装,预做退军之举。
那么现在的曹操是真的想退兵吗?
他是想,但并没有做出决定。
他在思考,如若退兵,如何做能安稳得退,又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然沉思良久,不得妙法。
出帐透口气,却发现有军卒正在整理行囊。
曹操大惑,遂问之。
军卒乃答:“上令撤军也!”
曹操更疑惑了:“孤何时下撤军之令?”
遂即升帐,乃问责夏侯惇与曹洪,二人如实乃答。
曹操闻之勃然色变,按剑拍案阴冷道:“杨修匹夫安敢乱我军心!”
即命刀斧手将杨修绑至帐前。
杨修傻了,没想到曹操竟然真的水灵灵将他绑了。
恐惧间,竟不知作何解释。
曹操也不打算听他解释什么,旋即下令:“将此人拉下去,斩首!”
杨修在曹操身旁做事多年,非常的“了解”曹操。
如果,曹操暴跳如雷,大吵大闹,踢翻个桌子,踹倒个凳杌,那十有八九就是吓唬一下,并不是要真杀。
这时候,几个谋士武将近前一劝,给他个台阶,这事也就过去了。
但是如果,曹操面色阴冷,语气不容置疑。
那就是真存心要你命了。
基本上是谁劝都没用。
显然,此时的曹操乃是后者。
杨修大脑一片空白,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竟惹丞相如此震怒!
恍惚间,军卒已上前,将其押下。
正当此时,一人高呼一声“慢”,随即出列上前,扑通一声跪在了曹操的面前。
“丞相,手下留情!”
求情之人并非他人,乃是此南下功劳最著的谋士—张松!
要说张松在曹营的好友,孟达算一个,此外便是对其才华异常欣赏的杨修。
可以说,没有杨修当时的极力保荐,也不会有他张松的今天。
见好友触及天怒,立刻要命丧黄泉,张松哪还能坐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