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用人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即使他们有些瑕疵,只要能够被我利用,适当忍让又有何妨?”
“而且……”秦长青补充说:“他们这种表现反而让我感到安心。”
“至少接下来的行动不会再有任何心理上的负担。”说完这话,秦长青似乎感到轻松了些,继续说道:
达点了点头,似乎对此仍有一些疑问。
秦长青随后吩咐道:“将这名单送去给这批征召的人,通知他们明天来尚书府履职。”
达躬身道:“下官明白。”
他恭敬地接过竹简名册,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
不久之后。
这份名册便传遍全城。
与此同时,尚书司即将前往卫国朝歌的消息也开始流传开来,引发了城中一阵热议。
然而,对于这一切,秦长青并未多加关注。
他的心思依旧放在尚书司今后的发展上。
在城中尚书司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之时,郑家却显得格外安静。
天色已近黄昏。
郑国仍未入睡。
他的儿子郑如在一旁悉心照料着他。
这段时间以来,郑国因突发中风,频繁咳嗽,身体迅速消瘦。
郑如端来一碗温热的汤药,轻轻说道:“父亲,汤药来了,现在还很烫,我先为您热一下毛巾。”
郑国摇了摇头,沙哑地说:“不必麻烦,您也休息下吧。最近几天让您操心受累了。”
郑如摇头表示:“侍奉父亲是我应尽的责任,何必这样说?父亲,近来城中的事您也应该听说过吧?”
郑国轻轻咳嗽了一下,让侍女在他背后垫上木枕,开口道:“你最近确实听到了很多传言吧?”
郑如点了点头:
“是的。”
“起初我也有疑虑,后来得知是为了前往朝歌任职,这才恍然大悟。十公子行事向来出人意料,他此次悄悄地赢得了众多关中士族的支持,并采用这种堂堂正正的手段,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郑国微微点头,沉声说道:
“但你知道吗?其实十公子曾给我来了一封信函,让我推荐两三位合适的人才?”
郑如惊讶地说:“真的吗?据说这次征辟的对象主要局限于与十公子有交往的关中士族人士?”
郑国摇摇头说道:
“这只是传言罢了。”
“十公子不仅给我写了信函,实际上,几乎是整个朝堂上的大臣都收到了他的信函。他的目标非常远大,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家族。”
郑如静静地听着,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