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青并没有作出回复。
他知道华阜的意图,
但他很清楚,岭南炎热潮湿的气候,老秦人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适应。若再次引发疾病,势必会导致严重的伤亡。这样的做法岂不是损害了自身的根基?
这不是秦长青希望看到的。因此他紧锁眉头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武力才行通。
此时,
华阜发现秦长青似乎有点不同寻常,并未多言,而是用充满疑惑的目光打量着他,想弄明白为何秦长青会如此忧虑。
忽然,
秦长青想到什么,猛然抬头问道:“右庶长可知晓,百越族的数量有多少?他们和越族人关系如何?我们能否利用他们对抗越族人?”
华阜眉头微皱。
回答道:
“几乎彼此敌对,纷争异常激烈。”
秦长青的眼睛一亮,随即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把百越族的人编入军营?因为他们对岭南非常熟悉,已经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如果他们愿意为秦国效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战斗力还能减少人员伤亡。”
华阜犹豫片刻摇了摇头,
沉稳地说:“恐怕这样做并不可行。”
“虽然百越确实和越族关系恶劣,但实际上,各个地方的百越人都较为松散,难以凝聚一心。况且,在前次的岭南征讨中,大军也曾杀了无数百越人,这几年他们也未能很好地进行融合。如果试图让百越人为大秦效忠,绝不会容易。倘若他们在心中仍怀揣反抗之念,届时必将在军内激起一场大规模**,对大秦的危害将是极大的。我虽然理解公子的想法,但并不赞同这种举措。此外,老秦人们从前的挫折经历中获得了宝贵的教训,本次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绝不会走旧路。”
但是,秦长青回应道:
“右庶长的观点有偏颇”。
“如今全国已经一统,无所谓新人老秦之分。归秦之后,百越人便是秦人,他们应当符合服役的要求。面对岭南酷热气候,并非长期在此生活的人难以忍受。怎能耗费关中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情?”
接着,秦长青又补充,
“右庶长也提过了这一点”
“百越是当年随越族南迁的部分,而其和当地越族没有血脉关联,两者互相敌对。他们来到岭南的历史悠久得多,跟越族之间的矛盾更是深重。”
“可能说得不对。在对抗外来势力方面我们可以团结一心。毕竟百越人认同华夏文化,在对抗外侮时携手前行或许真的可能实现。这样也不一定会带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