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的鼓噪、偷袭与夜袭,都会让官军难以修整,极大降低官军的战斗力发挥。这就是‘敌驻我扰’。”
“这里的‘扰’,前提的条件,是我们具有地利补给优势!只有熟悉地形,才能分散行动,夜袭辎重、截断粮道、火烧营垒.大野泽芦苇密布、水路纵横,适合白日蛰伏、夜晚乘舟潜近。泰山山道崎岖,大队官军能走的道路有限,小队山民则会多出许多条山中小径,能够绕后袭扰官军补给!只要官军没有本地的大族接应,他们就很难在大野泽与泰山立足,长期搜索剿杀!最终,他们就只能退走,把大野泽与泰山重新还给我们。”
张承负目光灼灼,按照他亲自考察的见闻,说出了游击战“十六字诀”,在这个时代的前八字实践。然后,他把这八字写在众人围拢的泥地中心,又边讲边写,继续写下后八字来。
“待官军长途奔袭、补给不继、士卒疲惫之时,就该集中各渠帅手中的精锐门徒,打击官军的软肋!这种出动精锐的交战,一定不能和战力新锐、军容严整的官军直接动手,而需要用地利拖延时间,直到官军疲敝才下手!这就是‘敌疲我打’。而官军疲惫的特点,就是他们严整的军队渐渐失去耐心,不再长时间披甲,队列也各种松散,前后拉开的距离过大,没法即时支援。”
“这里的‘打’,最关键的是选择时机,像我们这两次动手一样,以有心算无心,以有备算无备!我认识一位征羌的老卒,他就曾告诉我,羌人对官军的袭击,总是会在官军入山征讨半个月、一个月后,很少一开头就偷袭的。在这半月一月里,羌人会始终环绕着官军观察,就像是狼群和鸟群一样。最终,当羌人出动时,对前阵的袭扰往往是佯攻,会优先伏击后方的部队,尤其是偷袭运粮的粮队。而他们这些呆久了的征羌老兵,也会始终呆在前锋或者中军的位置,让那些朝廷征召的新丁在后面和羌人消耗,从而活的更久.”
“而当官军始终无法找到我们决战,最后补给不足,开始后退时,就是我们出击动手的时机了!官军兵多将广,若不趁其后退时,尽量咬住一根手指重创,那么等他们过了几月,补给修整完了,就会重新集结讨伐。这种‘敌退我追’,是最容易取得战果的时候,但往往也最危险!因为官军是很可能诱敌,反过来伏击我们的!”
“所以,这时候的‘追’,还是要分散成小队,尾随骚扰、截其后路、散其归心。最好能利用熟悉的地利,诱导官军入沼泽、陷深山,再设伏绞杀!而官军的首领是我们的敌人,可底层的士卒,却是与我们一样的穷苦出身。尤其是那些边军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