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其人穿着黑色的粗布的衣裳。
章邯回头看去,见是司马欣,对方没有穿着官服,平素这般朴素的模样倒是少见。
章邯接着道:“你来做什么?”
司马欣行礼道:“华阴县是渭南郡治下,我身为县令是来向郡守禀报的。”
章邯迈步走过河渠上方的栈桥,来到对岸的田埂边,又道:“何事?”
司马欣行礼道:“不知道郡守为何要让华阴县拿多余的田地种葱。”
章邯依旧走在田埂边。
司马欣脚步跟着。
“华阴县能种豆子,也能够种麦子,或者也能种一些菜,可这些别的县也能种。”
闻言,司马欣点头。
章邯道:“大荔县有枣种着,频阳县也种着不少枣,两地水土不同,种出来的枣也不同。”
司马欣还是安静听着。
“若华阴县能够种出更多的大葱,与关中其他各县交换粮食,则华阴县富。”
司马欣又一次行礼道:“谢郡守告知。”
章邯对他道:“非是章邯厚此薄彼,各县的地利不同,定会有别的县更富,或者你的县贫瘠,但全看治理本事。”
“司马欣受教了。”
言罢,司马欣便又离开了此地,朝着华阴县而去。
章邯在原地站着,自从敬业渠修建而成之后,公子扶苏便很少亲自来过问,而自己几乎每一天都会写下建设进展,送去咸阳。
偶尔几天公子扶苏会让人送来文书,都是几句嘱咐,或者对决策上有不对的地方,将其纠正过来。
公子是一个敢于尝试且能够纠正错误的人。
譬如说敬业县的田亩分配,一开始是按照家庭来分田地,可一家的人口有多有少,还涉及了老人与孩子,如此一来劳动力与田亩产出会出现问题。
章邯几次向咸阳递交了文书,公子将这个错误纠正过来,之后按照田租的方式来分田,谁家的人口多,就多得一亩田,但田越多上交的田租就更多了,是别人家的两倍往上。
就比如说三亩田的人家只要交三斗麦的田租,但四亩田的人家则要交五斗,六亩田的要交十斗。
叔孙通对此的看法是公子在进行均多寡,不在以人口增减田租,若将田亩算作家产,公子是在按照每个家仆的财产来收取田租。
田租多少与人口无关,只与家产有关。
但这些举措也仅仅只限于敬业县,叔孙通对这种举措很好奇。
今年敬业县就会试行,他打算好好看看是否可行。
毕竟,敬业县的人都是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