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语像一块块石头投入负责人心湖,激起层层涟漪。
负责人张了张嘴,想辩解老员工的技术价值,想说明开荒的简单粗暴,但最终只是化为一声更沉重的叹息。
“那几个带头抗议的,”林翔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他们是刺头,但也是最先感受到不公并敢于发声的。某种程度上,他们替所有新员工喊出了心声。打压他们,只会让不满更深地埋藏,变成无声的怠工和消极抵抗,就像现在这样。”
他踱回桌边,手指在地图上的开荒区域重重一点:“开荒停滞,种植区人手被抽调,两头吃力,恶性循环。这不是‘人员不足’,这是管理上的‘人心失衡’。”
林翔的眼神开始聚焦,不再是单纯的审视,而是快速地转动着思考的齿轮:“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平衡点。”他的声音变得果断起来,“首先,必须让所有人,尤其是新员工,明白技术工的价值。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看见’。”
他转向负责人,语速加快:“安排一次公开的‘技能展示日’。让经验最丰富的老员工,现场演示育苗、嫁接、病虫害诊断与处理,甚至可以让他们讲讲曾经因为新手失误导致整片作物绝收的惨痛教训。把技术的门槛、风险和责任,直观地摊开在所有人面前。让他们明白,温室里的‘轻松’,是建立在无数经验和高度责任心之上的。”
负责人眼睛亮了一下,用力点头:“这个好!让他们看看,不是谁都能伺候好那些娇贵苗子的!”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更深远的考量:
“第二,也是长远之计——打破壁垒。新员工不能永远在开荒。要给他们一个看得见的上升通道。做事勤奋的愿意学习的,安排他们跟随老员工学习种植技术。哪怕一开始只是打下手、做观察。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开荒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更核心技能岗位的起点。”
林翔想了想继续说到:“同样,老员工也要定期参与一定比例的开荒任务,或者负责指导、验收开荒成果。让大家互相体验对方的工作,理解彼此的难处和价值。”
负责人有点犹豫:“可是我们的老员工人数也不算特别的多,还是要把重心多数放在种植和养护上才行”。
林翔点头:“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不培养新人的话,永远没有办法扩大,基地在慢慢的变大,吸收了人群之后人也会变多,如果不改变你们的做法,那么种植园永远没有办法发展扩大”。
负责人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疲惫被一种新的希望取代:“也是,轮岗……学徒制……这能行!让两边的人流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