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从上午八点开始考试,下午六点收卷,算上中午吃饭的时间,也就十个小时。只是为了避免内外勾结,所以考试不准离开考场,待足三天才能出去。
“这次不是要考四天,而是首先要参加加考,三天后公布榜单。考中的考生,才能参加后续的考试。”吏员意识到考生想歪了,于是连忙纠正。
算上后续批卷以及出榜的时间,前后十天的时间。考中之后,休整一天,一榜的考生还要进入皇宫,参加殿试。
当然,眼看就要出仕为官,别说十多天,就算等几个月,考生们都不会有问题。
随着小吏解说,这次的加考,主要是少许文化功底,一部分数算题目,一部分阅读分析,以及一篇八百字到一千字的文章,就宣布解散。
八百到一千字的文章,在这个时代也不算少了。好在小吏宣布,句读也算一个字,考生们才稍微松了口气。当然,心里也清楚,如果句读太多,估计也会被扣分。
如果有人胆敢把全篇文章都写上句读,或者句读占据60%以上,那么会被直接取消参考资格。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那么大胆吧?
“州平,看来这北汉皇帝,要逐渐废除经义啊……”离开的时候,几个士子凑成一堆,都是来自水镜书院的学子。
最初说是来看看世面,看看他们的学识怎么样。也没打算过来出仕,考完就回去。
后来听小吏说,如果考中之后不出仕,那么以后都会取消出仕资格。这个时候,有些人,心思难免开始活络起来。
说到底就是要不要赌,赌大汉(南汉)能够称霸,又或者,目前还有哪个势力有潜力。
只要这个势力,最终击败北汉,那么刘韬的禁令对他们来说就一点用处都没有。
反过来,如果不行,那么最好早做打算。那个宣布规则的小吏也说了,北汉以后不管征服哪里,地方原本的官员一概不会再用,想要出仕只能考科举。
同时,考科举还有年龄限制,四十岁以后就不能参加科举。
这些来自各地的士人,多少有些不明白,北汉那么缺人,为什么还要对科考要求那么严格。同时对于北汉意外的士人,如此苛刻。
但看到周围那么多的考生之后,大家心里大概明白了。只要北汉继续推广教育,再加上什么县学,郡学这些建立起来,以后参加科考的考生不会少。
现阶段窘迫,是因为推广的范围,以及入学的人数还少。以后人数多了,那么空余的官位,都还不够北汉本地的考生占的,怎么会便宜其他几国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