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参加同一届科举的,这种对比简直太惨烈了。
明明他比张棠还小上三岁,但无人提起这个年龄差距,拿他跟比他年龄大比他家境好的张棠做比较,实在是可恶至极。
王甄虽然中愤恨,但他还是稳住了,并没有因为外界的一些风言风语就放弃科举,因为他不想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百姓,他要往上爬,爬到高处再回头来报复这些对不起他的人。
杨家算么?张家算么?县试府试的案首算么?就算是科举的状元不算么!
状元三年就出一个,但真正能站在朝堂权势巅峰的状元郎有几个?
一时的胜利不算么,笑到最后的人才能笑得最好。
王甄调整态之后,就不再为张棠名次超过他愤怒不平,影响己的考试态了。
很快迎来了院试,院试要去府城参加,一路上的花费不菲,王家拿不出这一笔赶考银子,几乎要卖田地的时候,梨花村的村民们主动凑钱给王甄当路费。
王甄看着那几个铜板几个铜板凑起来的散碎路费,他里没有产生么感动,反嫌弃铜板碎银不便于携带,对王甄爹抱怨道:“爹,你怎么不帮我这钱换银块?这么铜板我怎么带着上路?”
王甄爹憨憨一笑,道:“爹没想到,爹马上就去帮你换。”
现在王家地位最高的不是王老头和王老太,是王甄这个童生了,王家人对王甄这个读书人的话奉若真理,处处以他为。
只是王甄并不觉得有么感动,还只嫌王家捧得不够好,帮得不够。
王甄带着村民们凑出来的路费去府城参加院试。
这一次他的院试名次略提升了一点,排在第十名。
虽然名次依旧不他的意,但好歹是考上了秀才,有了功名傍身。
只是他里生不出少喜悦,因为张棠又考中了案首,了小三元秀才,备受瞩目和追捧,众星捧月一般,杨氏私塾的其他学生围在中间。
参加院试的考生是来州府各地的,这一次杨氏私塾是出了大名了,起码在这一州府之地,几乎没有读书人不知道青阳县杨氏私塾的名声。
因为这一次院试,杨氏私塾的学生虽然没能像县试那般占据前十名,但是个个上榜。
一个私塾的所有学生考中了秀才,其中还有一个小三元,这岂能不引人震惊?
尤其是那些落榜考生,纷纷打听青阳县杨氏私塾的入学要求,他们想在杨氏私塾求学,可以说杨氏私塾已经代表着秀才功名——入学杨氏私塾就等于考中秀才功名。
当人们打听到杨氏私塾的教书生是来京城的三品大员、曾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