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东面。河北局面,表面上看起来一片大好。
这个时候,大元帅赵构——他虽然结庐读书,但大元帅的头衔却没有摘去——上书要一扫胡虏,迎回二帝。
赵构要迎回二帝?呼延庚有些糊涂了。
其实在赵构看来,现在他并没有坐到皇位上,因此高举迎回二帝的旗号是最有利的,即使渊圣皇帝真的回来了,也是赵桓赵谌父子相残,而赵构可以乱中取利。
黄潜流弹劾张叔夜怯战,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收复河北全境,御史中丞李回响应,大批党羽跟进。
朱太后无法,象征性的下旨责备张叔夜,催促进兵。
张叔夜兵分两路,以王禀为镇定路都统制,负责收复真定,以杨惟忠为高阳关路都统制“趋河间府雄州以来追袭金人。”
而在大名具体负责的大名留守司张益谦把郭永提了一级“迁河东提点刑狱”。
郭永提举常平,总是不把自己当做康王一党,全力支援姚友仲、吴革、呼延庚等军。
张益谦再也无法忍受,干脆上奏郭永守大名有功,升迁为河北东路提举刑狱使,而整个河北的常平仓,郭永再也管不着了。
郭永苦笑着讲完这番遭遇,呼延庚劝慰他说:“河北东路有郭天官来主持大局,真是再好不过。”提刑使又称天宪或者天官。
郭永也是个豁达的人,既然已经到河间来赴任,就专心治理河北东路了。他故意考校呼延庚:“河间诸州府,当务之急是什么?”
“抚民、筹粮、固守。”
“如何料民呢?”
“末将不知也。”呼延庚是武臣,这么回答更符合他的身份。
郭永哈哈大笑,他和呼延庚分担任务,呼延庚负责巩固防务,治民的事情郭永来承担。
呼延庚突然感觉身上一块大石头落了地。都说穿越种田最重要,但呼延庚可没有行政经验,现在算是可以先跟着一个专业人士学习。
突然他又想到,要做一个小军阀,非得有块自留地才行,有些勾当可不能让郭永知道。
于是他把大部军队都迁往沧州,他打算在沧州开个小基地。
在占据了沧州州衙后,呼延庚召集麾下都头以上的官吏,开了个集体会议。
现在的局面对他来说比较安稳,民生上有郭永给他托底,不至于饿肚子,杨惟忠北上,王禀西进,金兵一时之间打不过来。
张彦橘已经牢牢掌握了沧州,呼延庚想在沧州搞点小动作、小实验、小折腾,没人会干扰他。
但他一时之间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在河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