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之明哲神武,兼有刘将军相助,何向而不济!”
“今军食虽少,亦未若楚、汉相持于成皋、荥阳之间也。”
“是时,高祖、项籍俱不肯先退,盖因先退者势屈也。”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袁军见势竭,必将有变。”
“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惟明公裁察焉,荀彧拜上。”
曹操览毕,见果真是荀彧专门写了一封信劝自己打下去的,不由大惊。
“果不出子玉先生所言!”
曹操对荀彧还是十分信任的,见荀彧都劝自己打下去,自己也不再闹情绪了。
将他的书信,交给刘备、李翊二人看。
君臣二人快速浏览一眼。
荀彧的意思大致就是,
现在我河南军粮虽少,但也比不上当年高祖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那么困难。
先拿偶像给你举例子。
现在我们河南军扼守住袁军进攻的咽喉,已经半年多了。
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
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用奇谋的良机,千万不可失去啊!
您一定要再挺一挺!
刘备看完书信,不由慨叹道:
“荀文若真王佐之才也!”
荀彧这封书信真正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清楚地为曹操分清了形势。
关键在于人家措词用句十分高明。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
那不仅仅是要你自己必须有匡君济民的王佐之才。
更重要的是,能让领导听从你的正确方针,并跟你一条心的实施。
因为能提出正确看法方针的人不在少数,关键在于你说了领导听不听。
像沮授、田丰,虽然有才,但“爹味儿”十足,总是教袁绍做事。
说你这里做得不对,你得按我的方针来。
估计袁绍就算知道你说的有道理,都不想用你的方案来。
为什么我们常说曹魏的王佐之才是荀彧,蜀汉是诸葛亮,东吴是鲁肃。
其实你细细观察这三个人的履历,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三人不单单是有才,关键是领导是真的听他们的。
他们的发言,都始终贯彻三个前提。
第一,有理有据的拍马屁。
第二,设身处地的讲问题。
第三,坚定信念的说建议。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社会,你在有才的同时,还能把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