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曹操下达的最后通牒。
曹操如果真的,就等于是放弃了兖州之地。
即便之后留守豫州,也是大势已去,慢性死亡。
由此可见,曹操会做如此决定,真的是已经被逼急了。
“……唉!”
刘备叹了口气,“适才我已劝过曹公,然曹公不肯听从。”
说着,也对李翊表达了无奈:
“……先生,备也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
“昨日备收到了子敬送来的书信,说粮食将要告罄,支不得一月了。”
“一月之内,若是不能结束战事,那么备也只能撤回徐州去了。”
战争远比刘备想象的要更加要耗粮食。
路途损耗只是根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粮食还得养民。
如果市场上没了粮食,那老百姓不直接饿死了吗?
但战争的开始,
使得大量的人民参军服役,由此物价飞涨,生产劳动力脱节。
粮食生产减少、物资生产缓慢,这都加剧了政府的负担。
“备想,我河南军过得困苦,然袁军战线延至官渡,损耗是我军数倍。”
“纵然河北再富,也该撑不住多久了。”
“或许,该与袁军决一死战了。”
刘备内心里也是渴望与袁绍正面一战的。
毕竟战争打到现在,两边都很难受。
李翊望一眼刘备,又望一眼曹操,取出一封书信来交给曹操。
“适才在帐外,有颍川使者送信过来给曹公。”
“李某便顺道带进来了,曹公不妨先看看。”
曹操接过书信,见是荀彧写的。
遂警惕地问道:
“先生看过了?”
“……呵呵,未有也。”
李翊笑着摇了摇头,“不过李某大致能够猜到信中所写内容。”
“哦?”
曹操眉梢一挑,环臂于胸前,饶有兴致问:
“那汝且说说,文若给曹某写了什么。”
“应是劝曹公坚守官渡,勿要撤军。”
李翊不假思索答。
曹操半信半疑,将书信拆开来看。
只见信中写道:
——“盖闻明公前线累弊,困苦难决。”
“愚窃以为袁绍悉众聚于官渡,专欲与明公决胜负。”
“公与刘将军并力,以至弱当至强。”
“若不能胜,必为其所乘,此天下之大机也,断不可失。”
“绍军虽众,而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