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专家面露惊喜。
这歌貌似一切都达到了极致。
后面的歌曲,恐怕很难超越。
很多人没想到的是,那名音乐学家开口了:
“形式上的华丽,是不可否认的。
但这旋律,细细品来,显得生拼硬凑,缺乏自然的过渡与逻辑。
未遵循华夏乐律的自然流畅之道。”
文学史专家也神色严肃:
“这歌词,表面上堆砌了大量华丽的辞藻。
初听之下,每一句都能找到对应的典故或历史事件。
也正因此,歌词显得过于浮华,堆砌感太强。
过于刻意追求文化深度的痕迹,反而使得情感空泛。
这是技巧的胜利,非艺术的胜利。”
古籍文献学泰斗则一语中的:
“这是用机器精雕细琢出来的产品,没有灵魂。”
接下来的几首歌,叶知新都没有报以太大的希望。
果不其然,不是被批太过流行化,就是意境不足。
一句句犀利的点评,让叶知新心灰意冷。
难道真的就没有一首合适的歌,能担得起这份重任吗?
会议在不愉快中匆匆结束。
叶知新无奈地给孙明智打了个电话:
“老孙啊,遇到点麻烦事,想向你求助。”
孙明智关切道:“文化节那边遇到瓶颈了?”
叶知新叹了口气,将主题曲选拔的困境简单说明。
“一个个都跟火眼金睛似的,再优秀的歌曲,都入不了他们的眼。
我是真没办法了。
看来咱们乐坛里的人才不够用了。
老孙啊,你看能不能帮个忙,从高校的老师学生里面,再进行一轮紧急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