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更书站

繁体版 简体版
六更书站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三生有幸

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三生有幸(6 / 11)

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

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就包含着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兴趣爱好的把握来确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但当前教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基于这些误区在基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总之,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

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