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淼淼总是想去看看这锦绣河山,抽个时间陪她去走走也可。
余淼淼倒是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宋朝的经济和手工业才能这么蓬勃发展,虽然秘技不外传,但是也有行业间的交流,有交流就能进步。
听赵蛮这么说,自然高兴:“那我们明年去看,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吗?有关于农事的么?”
她最关注的还是农事,听闻宋元时候农耕技术很发达的,有很多已经失传了的农具和农耕方法,她也想去见识见识。不过来了近一年,却也没有见过什么稀罕的作物和农具。而且各地土壤、气候都不一样,在别的地方种不好的东西,换个地方说不定就能成了,交流是很重要的。
赵蛮就知道她好这一口,不过还是摇摇头,粉碎了她的期盼:“没有。就只有这些了。”
余淼淼有些失望,杨渊见他们说的起劲,终于回过神来,正好听到余淼淼的上一句话。
道:“在地里刨食的也大多是穷苦百姓,他们最多就是在田间地头交换几句意见,就算是有经验也不能文绉绉的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传播出去,所以农书不多,著书立说的也是衣食无忧,兴趣所致至田间探访所整理的。”
简言之,这个行业大都是穷鬼,没钱没能力,也没有牵头人和支持者,可以领导像别的行业那样交流。
余淼淼闻言,也只能点点头,叹息:“三哥说的是。”
在农事上,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有人有了发明创造或是发现了新式农作物,经过当地官府,上奏朝廷,再由朝廷筛选气候、地理环境相似的地方进行推广。
农民这个职业,其他行业还真不一样,农虽然拍在第二位,但是大多数时候地位却并不是第二高的。
不得不承认,精英能够更快的推动行业的进步,古代农民几千年来种地也没有像别的行业一样,玩出花样来,中规中矩的,不断为了省力而缓慢的前进。
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偶尔有几朵浪花,也不是农民翻起来的。比如工艺葫芦,是那些玩葫芦的士阶层,比如养花、嫁接,也都是士这一阶层玩物丧志的产物。
杨渊也一直好奇,余淼淼为什么会喜欢种地,还弄的花样挺多,真是奇特的爱好,不过见她捣鼓的花样还挺多,他就得了一只漂亮的葫芦,杨渊也觉得与有荣焉。
余淼淼沉默了一会,没有提农事了,想要把农事变成像手工业一样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
她继续说前面的话题:“这样的交流会还是不够,要是这些能够跟书院一样,有专门的老师教,肯定更加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