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她目光一亮,一扫刚才的黯然:“要是工钱开的够多,保证手艺师父们的待遇,他们会不会也愿意专门教导学生呢?反正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学生多了,也能选些好苗子出来,让他们收徒弟,传承衣钵,教学相长比闭门造车好得多。”
赵蛮从不将余淼淼的话当成玩笑话,沉吟了一会,他觉得此事可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是此时时间不足,还没有想的更多,依旧严肃的道:“可以去试试。”
只要师父教入了门,后面的就在于个人了,再多请一些各地的师父,融汇其所长,见识的多了,进步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余淼淼也知道现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一时半会是改不过来的,就是在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想法呢,她那个药水作坊,也是自己掌握着技术。
她盯着赵蛮,突然道:“七郎,你说我们要是办书院,不教四书五经,也不教君子六艺,只教人种地、织布、酿酒或者是盖房子、打铁、算账,教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行不行?是先生和学子的关系,而不是师父和学徒的关系。”
“就找那些年纪大了的匠人,他们多了老师的头衔,身份也算是提高了,再给的工钱足够了,应该也愿意的吧?”
现在书院里教导的主要都是为了备考科举,以及君子六艺,此外,还有天文、地理、术数等流行科目,算起来宋朝学子学的也挺杂的,所以宋朝的大儒们,也算是全面发展了。
可是这时候的教育,都是为了科举而成的,其余行业都是学徒,辛苦不说,基本就是老师的仆人,平时任打任骂,学点东西还是偷偷摸摸,根本没有学习的渠道。
一个房陵书院就能让李家声名大噪,学子有笔能书会道、著书传世、也能再朝为官,将李家书院的名声传出去,但是学子毕竟是少数,士农工商,后三者才是组成百姓的基础。
要得民心,有什么法子比惠及于民更好的么?
赵蛮一愣,很快想到其中的关键,幽幽的眸子,静静的跟余淼淼对视,余淼淼的话像是给他打开了另一道门。
他轻轻点了点头,心里却不如面上这样的平静。
他看着他身边的这个女子一步一步的绽放开来,在他的眼中,她越来越耀眼,让他越来越骄傲和震惊。
起初她种梨树也好,捣鼓药水也好,都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后来开了那梯田、打破了瘴气,除了满足她自己的要求,更是养活了许多人。
再后来,她的目光越来越远大,虽然现在从西夏运来的羊毛,还不足以让西夏牧民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