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对扶余慈而言,是混合着希望与焦虑的缓慢煎熬。
他度日如年,密切关注着朝堂上的任何风吹草动。
他试图从往日结交的那些中低层官员口中探听消息,却发现他们似乎也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一个个变得口风极紧,对他更是避而远之,仿佛他身上带着什么瘟疫一般。
这种被无形隔离的感觉,让扶余慈更加确信,自己的密信起了作用!朝廷一定是在暗中部署,所以才如此讳莫如深!
他心中狂喜,却又不敢有丝毫表露,只能强作镇定,每日依旧在府中“养望”,实则心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封赏和那梦寐以求的亲王爵位。
而在这段时间里,来自安东都护府和侯君集军中的密报,也开始如同雪片般飞入长安,飞入兵部,飞入皇帝的御案。
越来越多的迹象证实了扶余慈情报的可靠性:
百济境内,特别是靠近海岸的州郡,军队调动频繁,且多在夜间进行,极力掩饰。
沿海港口,如伎伐浦、尔礼浦等地,发现了大量新囤积的粮草和正在抢修、集结的战船。
阿史那社尔派出的精锐斥候,冒险潜入百济境内,确认了有操高句丽口音、行踪诡秘的人员出现在泗沘城王宫附近。
侯君集则回报,渊盖苏文残部近期活动明显减少,似乎在积蓄力量,并且有小股部队向南部新罗边境方向移动的痕迹。
甚至,新罗方面也传来消息,百济边境的巡逻队近期挑衅行为增多,似乎在试探唐军和新罗军的反应。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扶余慈的告密,并非空穴来风!
一场针对大唐在新罗势力的军事冒险,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发动时间,极有可能就在来年开春,冰雪消融、航道通畅之后!
真相大白,危机迫在眉睫。
这一日,大朝会。
太极内,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气氛庄严肃穆。
在例行议事之后,兵部尚书出班,详细奏报了东疆的紧急军情,将百济与渊盖苏文勾结、意图南北夹击的阴谋公之于众。
尽管部分高层官员早已心中有数,但消息正式宣布,依旧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群臣哗然,议论纷纷,无不义愤填膺,痛斥百济义慈忘恩负义,狼子野心。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李世民,面色冷峻,静静地听着臣子们的议论。
待声音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和凛然的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