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诸国争霸的背景下,唯有使用秦制,才能取得胜利。
但是刘宗周对秦制却着实反感,劝谏道:
“陛下,汉承秦制,却又多有损益。”
“臣以为纵然战时状态,也应多用汉制。”
“武帝以此击溃匈奴,大明自然也能战胜敌人。”
虽然仍旧反对秦制,态度却有所软化。
朱由检装出从善如流的样子道:
“正是如此,朕打算同汉朝一般,部分采纳秦制,而且只用在战时状态。”
“待到战时状态结束后,自然使用明制,也就是新三礼规定的礼法。”
这三大礼法是由刘宗周拟定,他对此当然极为维护。
听到皇帝再次提到遵守礼法,他心中极为喜悦。又转过一个念头,向皇帝道:
“战时法案可以制定,但要由礼法规范。”
“不能随随便便就进入战时状态,把天下拖入战争。”
“臣以为国会既为国人代表,进入战时状态与否,当经国会批准。”
这个要求,是对皇帝的限制。避免皇帝像前些日子那样,随随便便就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朱由检虽然不愿头上多个套索,但在思索之后,最终表示同意——
毕竟他也担心后代出个汉武帝,打出一个天朝、却又几乎崩溃。
那不是他所追求的,他只是想用战时法案,增强大明应对战争的实力。
尤其是他和后辈皇帝多半没有领兵的能力,战时法案持续时间过久,有被战时宰辅架空的危险。
所以朱由检答应,进入战时状态的决定权,会授予给国会。
不过,朱由检答应这条礼法也不是没有条件的,他要求国会背书,在战时状态经费不足时,加征战争赋税。
同时在总动员状态下,朝廷有征召所有人服役的权力。
刘宗周对这种把全国当兵营的做法虽然极为不喜,但是为了约束皇帝不随便进入战时状态,只能表示同意。
最终,《大明礼法公约》有关枢密院的条款,又多出了一条:
大明皇帝统率大明军队,授权枢密院辅助处理军务,任命枢密大臣主持枢密院。具体由《大明会典》和《大明律兵律》规定之。
当国会允许进入战时状态时,大明皇帝可挑选枢密大臣组成战时委员会,任命战时宰辅,统领战争事务。
战争委员会成立和解散、战时法案制定和修改、战争赋税收取,应经国会同意。
当敌军威胁京城、大明面临覆灭威胁时,大明皇帝有权直接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