洵的反应有些微妙。
这位以雄辩史论见长的文豪,在听到“诗赋”二字时,眉头几不可察地微蹙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他并未像下午那样提笔构思,只是端坐着,目光落在摇曳的烛火上,似乎有些出神,又似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接下来,苏洵并未有如下午史论那般惊人的表现,他所做的诗赋也不算差,但也说不上有多好,似乎文学技能点,就完全没点在诗词赋上面。
而这种表现,也解释了苏洵为何考了二十二年都没考中进士。
因为他并非是全能的。
科举,总归是要看“短板”的,从理论上讲,想要考中进士,必须要不存在明显短板,各科水平都很强才行。
如果只有一块“长板”特别长,其他的达不到平均水平,那“长板”再长也没用。
王静之这位先生的水平同样不差,或许跟赵抃这种诗坛大家比不了,但教他们这些州学生已经足够了。
尤其是在应试诗赋方面,更是传授给他们不少实用技巧。
一天的课程下来,陆北顾只觉得全是收获。
而在王静之的诗赋课结束之后,天已经彻底黑了,他们还是没有被允许去睡觉。
助教拿了一沓考卷进来。
显然,这就是今天的淘汰考试了。
考卷就一张纸,上面的题目不多,只有三道墨义题,以及一道诗题、一道限制字数的经论题。
“限时三炷香,请诸生作答。”
助教点燃了香,压力跟香气一同扑面而来。
众人沉默地答完了考卷,助教收走拿去判分、排名,决定今天是谁被淘汰。
书斋内灯火通明。
在一片沉默中,苏洵站起身来。
“在下苏洵。”
苏洵拱手,声音带着蜀地口音,却自有一股清朗之气。
陆北顾起身回礼:“久闻大名,在下陆北顾。”
苏洵目光落在陆北顾身上,开门见山:“张相公对你赞誉有加,我也看过你所做《六国论》,故而心中亦有些许浅见,想与你探讨一二。”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二人身上。
苏洵在蜀中的名声其实本身就不小,而自从有了四州联考,更是几乎一次不落,所以,很多老生都是认识苏洵的。
名满蜀中的苏洵,竟主动向一个新生讨教?
陆北顾的心头涌起强烈的兴奋。
能与苏洵这样的文豪当面论道,也是个难得的机会。
灯火下,苏洵清癯的脸上带着专注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