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盖不赊账。
对沙俄的国际贸易,一年总额也不超过千万银洋,几乎全都是出口,进口额近乎为零。
沙俄对楚国的天然橡胶,咖啡,可可,烟草,糖以及棕榈油等热带产品,有着天然的需求,这是欧洲产品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的缺口。
令俄国人气急的是
楚国只承认银洋,英镑,法郎,美元和德国马克等国际货币,其他一概不予理会,想要进口楚国产品必须要兑换这些国际货币,俄国卢布不在其列。
每年俄国只能花费数千万法郎和上百万英镑贷款,向楚国购买必须的物资。
至于出口,沙俄几乎拿不出能够与楚国交易的大宗商品。
沙俄最拿得出手的是石油和粮食,偏偏这两部分的大宗物资,楚国都是世界级的交易商,是主导世界市场的存在。
不可能花费外汇硬通货,从俄国进口这些不需要的商品。
好在与英,法两国结盟后,沙俄从英法盟友手中得到大笔的贷款,满足自身的需求还是没问题的。
这其中
巨额的法能贷款占据了七成半,英镑贷款占据了两成,剩下的是其他一些来自欧洲国家名目不同的贷款,却没有一笔贷款来自于楚国。
这也是沙俄帝国对楚国深为不满的地方,咋的啦……看不起人是吧?
这实际上是来自于大楚帝国最高层的意志,包括有皇家背景的银行和其他民间银行,无人敢于违逆。
1912年初的大楚帝国,其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56亿人,低于民国,英国(含殖民地人口),沙俄位居世界第四。
1912年初的沙俄人口约为1.62亿,这包含上世纪末征服的中亚五国合计2370余万人口,这其中哈萨克斯坦就占据一多半。
大楚帝国从上世纪末至今,从北方神州输入的人口一直维持在年均百万左右,多的年份一百三四十万,少的年份八九十万。
这其中,自主移民占据了大部分。
大楚帝国所需的外来移民人口,也从原本的中低层劳动者,转变为中高级人才,这包括手工业者,各种有一技之长的匠师,医师,商人,学生和秀才这样的读书人,以及一些怀有专长的艺人,以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最底层的体力劳动者,因为大楚帝国拥有有大量奴役的爪哇苦力和扶桑苦力,加上本土高速增长的农村田庄劳动力,以及逐渐兴盛起来的农业机械,基本不需要从北方神州补充。
尤其是大面积推广的农业机械和矿山机械,很大程度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